养殖技术
首页 > 范文 > 养殖技术 >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病原介绍

作者: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6-01-03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其病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的则认为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陈晓风等(1997)报道,从病鳖上分离到8株菌,注射感染健康鳖均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病鳖基本一致,其中6株为嗜水气单胞菌,l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1株为普通变形杆菌。多数菌对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敏或中敏。肖克宇等(1998)报道,病原为?爱德华氏菌变异株,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黏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惟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发酵木糖产酸,产生硫化氢,耐青霉素。在兔血琼脂上生长良好,弱β溶血;生长温度15-39℃,最适温度28℃;生长pH范围5.5- 9.0,最适6.5-7.5;在含0%-3%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氯化钠胨水中不能生长。体重50-80克健康幼鳖,在后肢基部肌肉丰满处肌内注射菌液0.3毫升(每毫升含10×108个菌),饲养在28-32℃水中;10小时后注射部位红肿,第3天浮出水面,反应迟钝,头颈伸出,呼吸困难,腹甲较苍白,腹甲中央出现黄豆至蚕豆大暗红斑,1周内全部死亡。1毫升菌液直接注入幼鳖食道,第5天出现症状,腹甲苍白,第6-9天内死亡率达75%,12天内全部死亡。从死亡鳖体上又都分离到原接种菌。对照组则均未发病、死亡。该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高敏。江为民等(2000)报道,用病鳖内脏组织无菌滤液注射感染健康鳖,未发病;电镜检查病鳖也未发现病毒颗粒。从病鳖的腹水、肝、肠分离到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周生鞭毛,在0%-0.5%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接触酶、硝酸盐还原、美红试验阳性;氧化酶、苯丙氨酸脱氢酶、脂酶、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吲哚试验、精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分解尿素、淀粉和不液化明胶;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对多种糖类不利用。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敏。人工注射感染后,基本上能复制出该病。叶巧真等(2000)报道,从患白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l株,从患红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2株和美人鱼弧菌1株。将以上6株菌分别腹腔注射体重100克左右的健康鳖,每只注射0.4毫升,每毫升含菌109 个,均呈红底板症状;进行灌胃、肌肉注射,或用两种菌混合感染,也均以红底板为主要症状,而无白底斑症状。何建国等(1996)报道,在患红脖子病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呈杆状,具囊膜,大小103纳米×293-330纳米,核衣壳大小69纳米×241-270纳米,于肠肌细胞质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在白底板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圆球形,无囊膜,直径70-75纳米,于脾、肾和胃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等1999年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在红底板中华鳖肠细胞,检测到的病毒颗粒直径85-90纳米,于肠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1999年称为类腺病毒)。叶巧真等(1999)报道,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的患白底斑病和红底斑病病鳖组织匀浆组织过滤液及从患白底斑病的病鳖中分离到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健康鳖体重100克左右,腹腔注射0.4毫升菌悬液(每毫升含菌约109个),肌肉注射0.2毫升病毒组织匀浆过滤液,对照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共分5组,每组鳖3只。 1组:病毒注射后观察45天。 2组:病毒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 3组:PBS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 4组:细菌注射5天后注射病毒,再观察25天(此时鳖全死)。 5组:对照,注射PBS观察45天。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病毒是白底斑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阅读全文
标签: 没有tag

上一篇:鳖苗放养前要消毒及鳖苗的维C消毒方法

下一篇:甲鱼养殖技术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