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首页 > 范文 > 养殖技术 >

黄沙鳖疾病的症状

作者: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6-10-26

黄沙鳖疾病的症状:

  (1)腐皮病

  【病原】该病由产气单胞菌、假单胞菌、无色杆菌三种细菌共同感染引起。

  【症状】病鳖的四肢、颈部、尾部、裙边等处皮肤糜烂坏死而形成溃疡,严重者颈部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鳖体缺乏维生素会加重病情。此病病程很长,如不发生继发性感染,多数病鳖能长期生存,也有少部分能自愈,但颈部感染和病情严重者,大部分在短期内死亡。

  【防治方法】

  ① 投喂鳖全价配合饲料,或在动物鲜活料中添加1%的“特型甲鱼预混料”(佳纬牌)。

  ② 注意培养嫩绿水质,防止鳖群相互咬斗,每半个月用3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菌和调理水质。

  ③ 放养前用2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溶液浸浴鳖体(水温低于20℃时浸40~50分钟,高于20℃时浸30~40分钟),有预防及早期治疗的作用。

  ④ 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百炎净等药物制成药饵,药物任选一种,交替使用。每千克饲料拌入药1~2克做药饵,每半个月1次,每次连续喂2~3天,每天喂1次作为预防;治疗量加倍,每天1次,连续喂6天。

  (2)红脖子病(大脖子病)

  【病原】该病由嗜水产气单胞菌和杆状病毒引起。

  【症状】病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腹甲出现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的造成失明,舌尖、口鼻出血。经解剖可见病鳖的口腔、食管、胃、肠的粘膜呈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表皮呈土黄色或灰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胆囊肿大,脾肿大。其中口腔粘膜呈弥漫性出血的占80%,胃肠粘膜出血的也较多见。患此病的鳖反应迟钝、不吃食、身体消瘦、运动缓慢,大多在上午上岸晒背时死亡。在南宁每年4~10月流行此病。1997年南宁市旺旺野生动物养殖场的亲鳖患红脖子病,死亡率在20%以上。

  【防治方法】

  ① 用4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0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溶液以15天为15周期交替泼洒,病重的以10天为1个周期。

  ② 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氯霉素或复方新诺明,第一天按每千克鳖重用药0.4克,第二天后药量减半,连续6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愈。

  ③ 对病重的个体进行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按每千克鳖重注射20万国际单位,同时注射维生素C注射液1.5毫升、50%的葡萄糖注射液1.5毫升,一般2~3针即可。

  ④ 用病鳖的肝、脾制成土制疫苗(制法类同于制作草鱼土制灭活疫苗),按每千克鳖重治疗时注射1~2毫升,预防剂量减半。#p#分页标题#e#

  (3)鳃腺炎

  【病原】有人认为,鳃腺炎是由一种特殊的β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但还未见从病鳖鳃腺分离出该病毒的报道。

  【症状】患鳃腺炎的鳖体外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异常肿大,但不发红,后肢窝隆起乃至全身浮肿,眼睛呈白浊状甚至失明。有人将鳃腺炎分为出血型、失血型和混合型三种。这三种类型除都具有上述症状外,还各有特点。患有出血型鳃腺炎的病鳖底板、四肢及尾部有赤斑,并伴有口、鼻出血的症状,解剖检查可见其鳃状组织有纤毛状小突起,充血糜烂,有分泌物,口腔、食道发炎充血,肝脏充血肿大为“花肝”,肠道内充满成团的血液,同时腹腔严重积水。失血型鳃腺炎的症状为底板、四肢及尾部无赤斑,解剖可见其鳃腺的纤毛状突起,淡白糜烂,有分泌物,食道和肠管有黑色淤血块,肝脏土黄色,质脆易碎,活体解剖无血流出,肌肉和底板苍白无色。混合型鳃腺炎的症状为鳃状组织发红,食道和肠管有黑色淤血块,腹腔充满血水,肌肉和底板呈纸白无色。患此三种类型鳃腺炎的病鳖活动能力由出血型、混合型、失血型依次减弱,加之解剖检查其症状有前后相关的发展过程,故认为这三种类型的鳃腺炎是鳃腺炎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是鳃腺炎的早期、中期、晚期。患此病的鳖因水肿导致行动迟钝,常伸长头颈,最后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

  ① 用20毫克/升的大青叶溶液加40毫克/升的板蓝根水溶液煎剂,连续浸泡病鳖7天,不换水,效果较好。

  ② 对病重的鳖,注射复方大青叶和板蓝根注射液,按每千克鳖重注射2毫升,每天2针,然后将其浸入60毫克/升的大青叶、板蓝根混合液中,一般5天可基本痊愈。

  ③ 每千克饲料添加盐酸吗啉脒胍15克、鳖健康2.5克、环丙沙星2克、庆大霉素80万国际单位、保肝灵片10克,口服7~10天,疗效甚好。

  ④ 对重病者肌肉注射穿心莲注射液,按每千克鳖重注射2毫升,每天1针,连续注射2~3天。

阅读全文
标签: 没有tag

上一篇:黄沙鳖的养殖技术

下一篇:娃娃鱼的养殖方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本类最新